“燈節(jié)”一般是從正月十三到十八日。長期以來,從正月十三日開始,進入節(jié)?!锻习僬{(diào)》中有一首寫道:“揚州好,燈節(jié)慶元宵。絳蠟滿堂家宴集,金龍逐隊市聲囂,花鼓又高蹺”,就是這些活動的寫照。這天晚飯,家家都吃湯圓。
燈節(jié),起源于漢代。原來僅是元宵節(jié),是為祭祀太乙神而張燈。到了唐代景云二年(711),睿(音銳)宗李旦,接受了胡人婆陀的建議,于正月十五日燃燈千盞,并放寬夜禁,讓老百姓自由觀燈。過了二百多年,到宋太祖(趙匡胤)乾德五年(967),將燈期延遲到十八日。又過約二百六十年,到南宋理宗(趙昀)時,又從十五日提前到十三日。因此,“燈節(jié)”一般是從正月十三到十八日。
長期以來,從正月十三日開始,進入燈節(jié)。在此之前,凡有出嫁的姑娘,父母(或兄嫂)都要買“麒麟送子燈”送去,叫做“交燈”。
正月十三日叫“上燈”。這天晚上,家家吃湯圓。吃完晚飯,小孩子提著燈籠都出去玩燈。孩子們歡喜群體生活,因此,玩燈時大多是結(jié)伙成群的在一起,一邊玩燈一邊唱:“玩燈的孩子來玩燈了”。孩子們玩的燈有:兔子燈、雙球燈、飛機打、荷花燈、藕燈、蛤蟆燈、花鼓燈、西瓜燈、花籃燈等,品種繁多,形態(tài)各異。各單位自這天起,也都掛燈結(jié)彩,充滿了節(jié)日氣氛。
在農(nóng)村,舊時正月十三上燈這天,一些村民要為同莊結(jié)婚而未生育的夫婦“送燈”。其時,東鄉(xiāng)還有派人從子女多的人家偷來一只缽子,連同諸如“麒麟送子”等彩燈一起,敲鑼打鼓地送到望子人家,祝他們早早生子之俗。因缽子能盛東西,諧音預祝他們生子存活。這時,被偷缽子之家明知缽子是自己家的,也不加追究。第二年燈節(jié),這對夫婦若生了孩子,便買一套缽子(6~8只),公開送到原被偷缽子之家,感謝發(fā)了好吉兆。
從正月十三上燈起,農(nóng)村各村還在土地廟前豎一至兩根三、四丈高的燈桿,上掛一串燈籠(也有掛一圈一圈燈籠形似寶塔的),叫做“桅燈”,每天晚間點亮。西北鄉(xiāng)有些地方的村民還要登高望燈,據(jù)說能一眼看到七桿燈,就是火神菩薩賜光,可保一年不害眼病,并能免除小災。“桅燈”直掛到落燈。此俗現(xiàn)在已不見。
正月十五為“正燈”,又稱“元宵節(jié)”,古稱“上元節(jié)”。因為它是燈節(jié)的高潮,又是正月里的第二大節(jié)日,故又稱“小年”。這一天,有些地方還搞燈會,開展舞龍燈、挑花擔、蕩湖船、踩高蹺等文體活動?!锻习僬{(diào)》中有一首寫道:“揚州好,燈節(jié)慶元宵。絳蠟滿堂家宴集,金龍逐隊市聲囂,花鼓又高蹺”,就是這些活動的寫照。這天晚飯,家家都吃湯圓。湯圓,本來只是糯米粉搓成的實心圓宵,后經(jīng)歷代人的加工改進,已經(jīng)成為內(nèi)包各種餡心的湯圓。常見的可分兩大類:一類是甜的,一般內(nèi)包芝麻屑、白糖、豆沙、棗泥等餡心;一類是咸的,一般內(nèi)包菜肉、鮮肉、野菜等餡心。還有“四喜圓宵”,即一只碗內(nèi)裝有四種不同餡心的湯圓。吃完晚飯,不少人走出家門到外面去看燈。整個燈節(jié)期間,以元宵節(jié)這天晚上的燈最為盛。有些公共游樂場所還舉行燈展、猜燈謎。20世紀80年代,揚州市區(qū)組織燈展,各機關、工廠、商店等單位,都扎制彩燈按區(qū)放置在街道馬路兩旁。這些彩燈,制做考究,爭奇奪巧,形態(tài)各異,色彩鮮艷。近年來又運用聲、光技術,更顯得生動活潑,形象逼真,琳瑯滿目,引人人勝。觀燈人群熙熙攘攘,絡繹不絕,不少農(nóng)村人也進城看燈。封建社會時,每逢正月十五“小年”這天,城里的中、青年婦女要尋伴結(jié)伙出門游玩,到廟中燒香。舊有“走三橋”(即在月下行走過三座橋)、“燒十廟香”(到十個廟敬香)之說,說是這樣做可以禳災卻病。費軒《夢香詞》有“揚州好,年節(jié)到元宵,曾許拈香燒十廟,好因卻病走三橋,姊妹坐相邀”的記述。家中的飯菜由男人來做,故民間有“懶婆娘巴正月半”之說。郊區(qū)西湖鄉(xiāng)等地-的農(nóng)民,還有扎草把到莊稼地里放鞭炮的習慣,叫做“炸麻蝗”,希圖嚇走莊稼害蟲,消除病害,以保莊稼豐收。這些習俗,現(xiàn)均已不見。
正月十八叫“落燈”(養(yǎng)有牛、馬、螺、驢等牲畜的人家,到二十落燈)。這天晚上,家家吃面條,俗話說:“上燈圓子落燈面,正月十五過小年”。過了正月十八(或二十)日,燈節(jié)就算結(jié)束了。
舊社會,正月十三至十五日,農(nóng)村還有祭“坑三姑娘”的迷信活動。此事都由未婚姑娘進行。三日前,幾個姑娘便聚在一起,選好一個老茅坑,去燒香磕頭,乞求坑三姑娘到時顯靈。“坑三姑娘”即紫姑,是傳說中的茅坑神。到了她們約定的時間,幾個姑娘便到所選定的地方,在地上鋪上草灰,再用一只口上安有銀簪子的小撮簸,由兩個姑娘各用一個手指頂著,進行扶乩活動,以問一年中自己的運氣、莊稼年成、某人是否會得子等情況。《清嘉錄》所說“正月望夕迎紫姑,俗稱坑三姑娘,問終歲之休咎”,正是指此。此俗解放后已不見。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   信息來源:中國.揚州



 

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(lián)系我們   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(quán)所有 Copyright © 2010-2021
蘇ICP備10068214號-2   蘇公網(wǎng)安備32102302010144號   技術支持:平邑在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