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杭之心旁,大運河奔流不息。大運河本是穿城而過,經瓜洲入江的,為什么新中國成立后在對大運河進行整治時,卻繞道揚州城和瓜洲鎮(zhèn),從施橋、六圩直接入江呢?昨天,揚州市水利專家徐炳順在編撰《揚州水利史話》時,從1956年10月至1959年1月?lián)P州專署水利局(今揚州市水利局)、揚州專區(qū)水利工程指揮部編寫的《大運河簡史》、《大運河由瓦窯鋪至長江口的線路查勘報告》、《揚州專區(qū)大運河工程施工細則(草案)》和所附大運河《1、2、3期施工圖》及有關檔案中,找到了答案。
  5年治河——分三期共出動80萬人   
  揚州境內的大運河經過2400多年的演變,到新中國建立時已變成一條千瘡百孔、功能極其有限的普通河道,無論防洪、灌溉、航運都不能適應大規(guī)模經濟建設的要求。
  新中國成立后,大運河成為江蘇省重點治理的河道。自1956年開始整治,用了5年時間,分三期、前后共出動80萬人,筑堤防,辟新河,建閘站,進行拓寬整治,挖土1億立方米,至1961年面貌一新。新筑的運河東、西堤防洪能力達防御淮河行洪12000立方米每秒時;過水能力比原來最大時翻了一倍;新增自流灌溉農田140萬畝;通航能力由原來30~50噸木船,提高到能通航2×2000噸級頂推船或2000噸級機動駁船?! ?br />   改道六圩——比瓜洲線縮短12公里
  在順利完成揚州運河拓寬、新筑西堤巨大工程后,在第三期運河整治中還完成了一項重要的工程,就是運河改道六圩出江。揚州運河在此之前是由瓜洲出江的,為什么原有的河道不用要改道呢?
  據徐炳順介紹,當時交通部規(guī)劃大運河要通行2000噸駁船,有河線彎道半徑不得小于600米、枯水時水深3.2米、河底寬45米、流速不大于每秒1米、橫向流速不大于每秒0.3米、公路與運河交叉,公路橋大梁底要在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上有8米凈空等要求。為此,揚州專員公署水利局于1958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,會同相關單位,在對由瓦窯鋪經揚州至長江口大運河線路進行了仔細的查勘,寫了一份《大運河由瓦窯鋪至長江口的線路查勘報告》。
  作者看到,在查勘報告中提出了大運河三個入江口方案:第一方案自瓦窯鋪—倪莊—三里橋—施家橋—(直對)焦山(時稱焦揚新線);第二方案由瓦窯鋪—倪莊—五臺山—大水灣—(直對)焦山(時稱焦揚舊線);第三方案實際是利用原來的河線,即瓦窯鋪—倪莊—五臺山—大水灣—寶輪寺—揚子橋—瓜洲(時稱瓜洲線)。當時水利局的領導、工程師們在對三個方案進行認真的技術、經濟比較后認為第一方案瓦窯鋪—(直對)焦山河線比較理想。它與瓦窯鋪—至瓜洲河線相比較,工程造價相差不大,地質條件基本相同,但前者航線順直,又比瓜洲線短12公里。而第二、第三方案中五臺山至大水灣,沿河兩岸民房多,拆遷量大,出土困難,彎道半徑小,新建不久的解放橋要毀掉重建,并為以后市區(qū)運河上新建橋梁增加難度,第一方案則可避免這些困難,并為以后揚州市區(qū)向東發(fā)展留有余地,原河道(今古運河)依然為市內水運要道。
  在分析了長江鎮(zhèn)江港、瓜洲口淤漲形勢,放棄了第二方案,邵伯以南大運河主要為航運服務,最終選定瓦窯鋪—都天廟直對焦山河線方案,就這樣大運河自瓦窯鋪向南平地開河至六圩都天廟入江,使揚州運河河線更加趨直,不再繞道瓜洲。新運河雖然向東移了,但距揚州市區(qū)僅2公里。
  水位落差——全線三個梯級控制  
  揚州市水利專家徐煩順說,揚州大運河自淮安(今改稱為楚州,下同)至長江口水位有落差,因此在整治擴建運河工程中,按照國家二級通航建筑物設計要求,1961年建成施橋船閘,1962年建成邵伯船閘,將揚州運河分為淮安——邵伯船閘——施橋船閘——江口三個梯級進行控制運用。有趣的是大運河說起來是一條河,分為三個梯級后,它的水源卻來自三個不同的渠道:淮安至邵伯船閘段主要由江都抽水站供水;邵伯船閘至施橋船閘由邵伯湖供水;施橋船閘下是江水。
      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   信息來源:揚州市水利局 


 

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(lián)系我們   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 Copyright © 2010-2021
蘇ICP備10068214號-2   蘇公網安備32102302010144號   技術支持:平邑在線